✍🏻 忽视未得收益对知识产权的影响
在《别做正常的傻瓜》一书中,有这样一道有趣的测试:
“你打算买某款手表,其价格为 1000 元。有个人正好有此表,并愿意 10 元就卖给你。经确认,他的表是真货,并且是全新的。但你获悉此表是那人在一天晚上从表厂仓库里偷出来的。你会买它吗?”
在考虑好是否要买偷来的手表以后,再看看下面这道题目:
“你正在学校读 MBA 课程,有一门统计课需要用一种统计软件。市场上,这种统计软件的正版价格是 1000 元。如果你买这种软件,这笔钱是完全要自己负担的。同时,你发现学校附近有卖盗版软件的,在那里,这种软件的盗版的价格是 10 元。请问你会去买盗版的统计软件吗?”
根据作者的统计,当他用这样一道题随机选择学生测试时,绝大多数人都说自己不会去买别人偷来的手表。但是,与此同时,又有绝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会去买盗版的统计软件。
此处,作者使用的对比案例是统计软件,对于现实中的许多人,相比统计软件而言,手表对于他们的作用或许更大。但如果我们将统计软件换成 Windows 系统呢?
21 世纪初,当 Windows XP 系统刚进入中国时,其颠覆性的设计理念与交互方式掀起了一场电脑系统的革新,但这也吸引了国内无数个人或组织通过破解该系统向公众开放以攫取利益。究其原因,在那个物质条件并不发达的年代,通过官方途径购买正版 Windows 系统需要支付 2000 余元的费用,这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一笔较大的支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式各样的盗版系统猖獗横行,几乎将正版系统挤到了市场边缘。
在那个年代,国人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有所欠缺,这固然是驱使大多数人使用盗版 Windows 系统的重要因素,但即使放到现在,保护知识产权已经属于公知的时代,仍然有相当多的人破解、贩卖、安装盗版软件。诸如 Adobe 生产力软件(例如 Photoshop)、游戏 Minecraft、微软的 Office 等,其盗版和破解版依旧在互联网上肆意横行,严重影响了正版软件制作公司的开发与销售。
言归正传,人们之所以愿意支付高昂的费用买一块表而非一个软件,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偷来的手表是赃物,买赃物是助长犯罪,这是不道德的。但他们都会在买盗版软件时感到无愧于心。可是,盗版软件就是偷来的软件,它与偷来的手表并无本质区别,二者唯一的不同是:软件是一种知识产品,手表是一种物质产品。
为何人们对待这两种东西的态度如此不同?
第一,受害者是否具象。
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特性:如果受害者很近,以具象形式出现,就会不愿伤害他;如果受害者离你很远,是个抽象的概念,就会觉得伤害了他也无所谓。
在书中的案例里,一块手表被偷了,你很清楚受害者是制造手表的手表厂,此时的受害者是具体的,于是你就不愿买偷来的手表。而如果你去网上购买一个盗版的软件,谁是受害者就比较模糊了:可能是软件的创作者,可能是开发商,可能是运营者,可能是发行人……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你感觉没有伤害任何人,那些人离你十分遥远,于是你对他们的同情就会减少。这样一来,似乎买盗版软件也没什么愧疚感了。
第二,对未得收益的麻木。
在人们心里,如果你买了偷来的手表,就是给手表厂造成了直接损失,而软件这类知识产品则不同,盗版软件似乎并没有给开发商造成什么损失。其实,使用盗版软件就减少了对正版软件的购买,长此以往,软件开发商就无法收回成本。软件的大部分成本都凝结在开发过程当中,开发商需要收回的也正是这些高昂的开发成本,但每一份软件的单位成本比较低,一般消费者总认为自己付的钱应该为商品的单位成本负责,却对前期成本考虑较少。使用盗版软件使得软件开发商难以收回投入的前期成本,其实是给软件开发商造成了未得收益方面的损失。
因此,盗版软件的存在对软件提供者和开发商的利益造成了伤害和损失,同时也阻碍了整个应用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抵制盗版软件,既是保护版权的呼吁,也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