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安娜 · 卡列尼娜》读后感

作为列夫 ·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之一,《安娜 · 卡列尼娜》是一部宏伟的巨著,它以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入探索而闻名世界。全书设置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以及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在探讨内容之前,我想斗胆发表一点小小的看法。这本书由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所作,因此文辞抒情优美,令人回味,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又显得十分啰嗦。我甚至认为,即便修剪掉许多内容,也不会对原有的情节和观点造成半点损害。例如有些部分详细阐述了当时农民所处的政治困境、农业政策以及他们懒散的职业道德这类题外话。当然,或许是我才疏学浅,无法读懂托尔斯泰在这些文字背后蕴藏的深意,但这些内容的确未能给人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甚至可以说是乏味的,就如同在看一篇关于那个时代俄罗斯农业理论的报告一样枯燥。

然而,作为一部享誉世界的巨作,《安娜 · 卡列尼娜》整本书并不乏味,也不枯燥。

小说以两对夫妇为中心:安娜和渥伦斯基以及莱文和基蒂。安娜嫁给了一位比她年长二十岁的贵族,并与渥伦斯基有染而怀孕。最终,她选择离开丈夫,去追求对渥伦斯基的爱。而基蒂是一个十八岁的年轻女孩,最初受到渥伦斯基和列文两人的追求。她拒绝了列文的第一次求婚,因为她认为求婚可能来自渥伦斯基,但渥伦斯基的目光却被安娜所吸引。最终,基蒂和列文结婚了,在她们二人之间,怀疑让位于信仰,受伤的自尊心让位于喜悦,一对不完美的夫妇通过相互宽恕走到了一起,这与女主角安娜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人物的塑造上而言,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这个角色刻画得十分成功,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多维的女性形象。例如,她一方面厌恶丈夫,觉得他“沽名钓誉,飞黄腾达——这就是他灵魂里全部的‘货色’”;另一方面又时有内疚和负罪感产生,因为她背弃丈夫,抛弃心爱的儿子,对于一个有宗教意识的传统女性而非一个道德败坏的女人来说,安娜很难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一切。她渴望真爱,但同时也被婚姻的责任和社会的道德标准所束缚;她的内心斗争和最终的堕落令人心碎,但也让人思考人性的本质。

实际上,托尔斯泰对几位女性的描绘,包括她们的心理和说话的方式,都极其丰富、细腻而真实。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几位截然不同的女性的视角。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受到社会和性别观念的压迫,虽然她们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真实的、全面发展的人。她们的爱情、婚姻和内心的挣扎,揭示了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无奈和矛盾,表现了个体在这些关系中的自由与束缚。

至于男性角色,我们选择列文进行探讨。实际上,我认为列文是现实中托尔斯泰的影子,他有着探索农村改革的激情,也有着思考上帝与人关系的深邃性,他敏感易怒,他天真又自卑,他和吉蒂虽历经坎坷但终成眷属,虽然被安娜深深吸引但并未出轨。他所追逐的爱情比安娜所追逐的爱情更符合作者对于现实的要求。

而对于小说中展示的社会观念和道德观念,托尔斯泰通过对俄国社会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道德虚伪和双重标准,深入讨论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小说中的人物具有善良和邪恶、自私和无私的双面性,人物内心也充满冲突、矛盾以及在道德和情感选择上的困境。对于婚姻、出轨和家庭的态度,托尔斯泰深入探讨了个人欲望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引发人们思考自我在道德困境中的选择、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在道德和伦理问题上如何找到自己的立场。

读完《安娜 · 卡列尼娜》以后,我的内心深处涌动着复杂的情感。这本小说引发了我对人性、道德和社会关系的广泛思考,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虽然小说只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但托尔斯泰目光十分锐利,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而发现隐含其中的“真实”。相信托尔斯泰和他笔下的安娜一定会触动当时乃至今后更多的人。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